星期日, 12月 14, 2008
1214 如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
請在照片上按下即可看到大張照片
請再按這裡欣賞更多精彩照片1014
放生儀軌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感恩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心得分享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念佛迴向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如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(981201早餐)
自古以來,儒、佛教育不外乎兩樁事:第一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與大宇宙的關係,這就是「諸法實相」。正確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是教育的主要宗旨,這是體。第二是教我們如何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也就是在生活中,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用。這個體、用包括了全部的教學,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一切眾生都不例外。
在作用上,我們為何不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?就是不明事實真相。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明白真相,所以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。佛教導我們,要把一切眾生看作「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;《梵網經菩薩戒本》也說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這些都是事實,不是比喻。凡夫的見解、心思、常識,多半侷限在一世,不知道過去世,也不知道未來世,所以產生了許多錯覺。佛菩薩以甚深定功,突破時空界限,對於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統統明瞭,所以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。
諸佛菩薩用什麼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?「孝敬」,就是《觀經》三福的第一句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用「孝順、尊敬」對待一切人事物,就是佛菩薩,就是大聖人;而凡夫的心思觀念、所作所為,與此恰恰相反。相應就是隨順自性、性德,隨順諸法實相;能做到圓滿的隨順,就是一真法界。若不能隨順,與此相違背,就是六道凡夫;完全相違背,就是三惡道。所以,作聖、作凡,天堂、地獄,就在自己一念之間。這一念與法性相應,就是佛菩薩;這一念與性德相違背,就是眾生、惡道。
由此可知,外面境界正如佛所說的「夢幻泡影」,是隨著我們的念頭起變化,這正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佛又告訴我們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是能生,法是所生。你所生的這些法不如意,是能生的心與法性不相應。所以一切境界不是別人變現給你享受的,而是自己變現給自己受用,這是事實真相。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我們若想生活在一個適意的環境裡,一定要遵從佛的教誨。實在講,遵從佛的教誨,即是遵從自性的性德、自性的法則。諸佛菩薩所講的是我們自性的法則,不是他自己的;所以佛說他從未說過一句話,他所講的都是我們自性性德的開發。唯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對於佛法才真正五體投地,全部接納。
所以,學佛是隨順自性,佛就是代表我們的自性,菩薩、大聖大賢們是性德的示現,是性德的流露,是自不是他,這就是「自他不二」。我們要把這個意思領會過來,從此地建立信心。果真能契入,才會恍然大悟,原來諸佛菩薩是自己性德所流露,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自性所流露。然後才真正體會到,盡虛空、遍法界只是一個自己而已,除自己之外,確實沒有一法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自然就展現了,慈悲是性德,性德就圓滿的展現、流露了。我們對佛菩薩、大聖大賢孝敬,對父母、師長孝敬,然後逐漸能對一切眾生孝敬,甚至於對自己的冤家對頭、毒蛇猛獸、地獄餓鬼,也同樣的孝敬,決定是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待之。
果然入這個境界,你就成佛了。即使沒成佛,也是法身大士,智慧開了。對於虛空法界一切萬法,你覺悟、明白了,懂得如何去做;對於尚未覺悟的眾生,也懂得如何去幫助,這就是存菩薩心、行菩薩道。所以,任何身分,任何行業,男女老少,都可以修圓滿的菩薩道,菩薩絕不侷限於某一法界,一切法界皆是菩薩法界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們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相處,有善緣,也有惡緣。有些人跟我們相處很投緣、很歡喜,這是過去生的善緣;有些人跟我們是冤家對頭,給我們帶來種種不如意,這是過去世的冤業。過去迷惑顛倒,種下這些冤業,現在覺悟明白了,要化解冤結,還是佛的這句話「孝敬」。真誠心的孝順、尊重,冤結自然就能化解。
所以對於一切怨懟,我們要能隨順,真正做到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;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戒定慧,這是功德。隨順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?清淨心重要,智慧心重要。你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心,就是隨順,這就有功。能夠成就、增上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就是德。
所以,有一念怨天尤人,就是大錯特錯。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、逆緣,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,決定是自己不善業累積造成的,過失不在別人。回過頭來,自己真正懺悔,改過自新,這是真修行。是我沒有將他當作父母、師長看待,沒有孝順、尊重他,是我自己的錯,不是他的錯。諸佛如來就是以這種方法成就的,我們想作佛、作菩薩,也沒有例外,還是這個方法。我們要將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,念念都不能離開;一念離開是一念迷,一念相應是一念覺,所以要在念念之間用功夫。大乘經不可不讀,不可不深解義趣,我們才能保持覺悟而不迷,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請再按這裡欣賞更多精彩照片1014
放生儀軌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感恩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心得分享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念佛迴向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如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(981201早餐)
自古以來,儒、佛教育不外乎兩樁事:第一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與大宇宙的關係,這就是「諸法實相」。正確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是教育的主要宗旨,這是體。第二是教我們如何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也就是在生活中,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用。這個體、用包括了全部的教學,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一切眾生都不例外。
在作用上,我們為何不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?就是不明事實真相。諸佛菩薩、大聖大賢明白真相,所以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。佛教導我們,要把一切眾生看作「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;《梵網經菩薩戒本》也說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這些都是事實,不是比喻。凡夫的見解、心思、常識,多半侷限在一世,不知道過去世,也不知道未來世,所以產生了許多錯覺。佛菩薩以甚深定功,突破時空界限,對於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統統明瞭,所以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。
諸佛菩薩用什麼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?「孝敬」,就是《觀經》三福的第一句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用「孝順、尊敬」對待一切人事物,就是佛菩薩,就是大聖人;而凡夫的心思觀念、所作所為,與此恰恰相反。相應就是隨順自性、性德,隨順諸法實相;能做到圓滿的隨順,就是一真法界。若不能隨順,與此相違背,就是六道凡夫;完全相違背,就是三惡道。所以,作聖、作凡,天堂、地獄,就在自己一念之間。這一念與法性相應,就是佛菩薩;這一念與性德相違背,就是眾生、惡道。
由此可知,外面境界正如佛所說的「夢幻泡影」,是隨著我們的念頭起變化,這正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佛又告訴我們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是能生,法是所生。你所生的這些法不如意,是能生的心與法性不相應。所以一切境界不是別人變現給你享受的,而是自己變現給自己受用,這是事實真相。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我們若想生活在一個適意的環境裡,一定要遵從佛的教誨。實在講,遵從佛的教誨,即是遵從自性的性德、自性的法則。諸佛菩薩所講的是我們自性的法則,不是他自己的;所以佛說他從未說過一句話,他所講的都是我們自性性德的開發。唯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對於佛法才真正五體投地,全部接納。
所以,學佛是隨順自性,佛就是代表我們的自性,菩薩、大聖大賢們是性德的示現,是性德的流露,是自不是他,這就是「自他不二」。我們要把這個意思領會過來,從此地建立信心。果真能契入,才會恍然大悟,原來諸佛菩薩是自己性德所流露,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自性所流露。然後才真正體會到,盡虛空、遍法界只是一個自己而已,除自己之外,確實沒有一法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自然就展現了,慈悲是性德,性德就圓滿的展現、流露了。我們對佛菩薩、大聖大賢孝敬,對父母、師長孝敬,然後逐漸能對一切眾生孝敬,甚至於對自己的冤家對頭、毒蛇猛獸、地獄餓鬼,也同樣的孝敬,決定是以清淨心、平等心待之。
果然入這個境界,你就成佛了。即使沒成佛,也是法身大士,智慧開了。對於虛空法界一切萬法,你覺悟、明白了,懂得如何去做;對於尚未覺悟的眾生,也懂得如何去幫助,這就是存菩薩心、行菩薩道。所以,任何身分,任何行業,男女老少,都可以修圓滿的菩薩道,菩薩絕不侷限於某一法界,一切法界皆是菩薩法界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們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相處,有善緣,也有惡緣。有些人跟我們相處很投緣、很歡喜,這是過去生的善緣;有些人跟我們是冤家對頭,給我們帶來種種不如意,這是過去世的冤業。過去迷惑顛倒,種下這些冤業,現在覺悟明白了,要化解冤結,還是佛的這句話「孝敬」。真誠心的孝順、尊重,冤結自然就能化解。
所以對於一切怨懟,我們要能隨順,真正做到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;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戒定慧,這是功德。隨順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?清淨心重要,智慧心重要。你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心,就是隨順,這就有功。能夠成就、增上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就是德。
所以,有一念怨天尤人,就是大錯特錯。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、逆緣,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,決定是自己不善業累積造成的,過失不在別人。回過頭來,自己真正懺悔,改過自新,這是真修行。是我沒有將他當作父母、師長看待,沒有孝順、尊重他,是我自己的錯,不是他的錯。諸佛如來就是以這種方法成就的,我們想作佛、作菩薩,也沒有例外,還是這個方法。我們要將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,念念都不能離開;一念離開是一念迷,一念相應是一念覺,所以要在念念之間用功夫。大乘經不可不讀,不可不深解義趣,我們才能保持覺悟而不迷,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