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2月 01, 2008
1130 修三學、六度、十願
請在照片上按下即可看到大張照片
並請馬上下載現場錄音與我們共享心得
感恩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讀書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開示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【修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】
佛教導我們,既得人身,要在世間住幾十年,正所謂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。所以,聰明人、有智慧之人懂得積功累德,因為他們明瞭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積功累德應該如何做?這就是「四正勤」的教導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,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三學,修菩薩六度,修普賢十願,將三學、六度、十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、生活行持,就是積功累德。
與「戒定慧」三學相違背的是「貪瞋痴」三毒。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,以定學斷瞋,以慧學斷痴,轉貪瞋痴為戒定慧,這是斷惡修善。「菩薩六度」說得更詳細,以布施斷慳貪,以持戒斷惡業,以忍辱斷瞋恚,以精進斷懈怠,以禪定斷散亂,以智慧斷愚痴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條原則,此人就是菩薩。菩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定與此原則相應。
「普賢十願」是菩薩圓滿的大行,經上講,菩薩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圓成佛道。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;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,皆是普賢行。《華嚴經》上,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為十大綱領,即「普賢十大願王」,這十條是普賢行的總綱領。這十個順序不可顛倒,第一「禮敬諸佛」,是行門的根本。對一切人事物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都要恭敬。經上說: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。」以孝順父母之心孝順一切眾生,以尊敬師長之心尊敬一切眾生,此人即是普賢菩薩,其所修學的就稱為普賢行。這是普賢行的核心,普賢行的根基。
以「禮敬」為基礎,第二修「稱讚如來」。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,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,也是為了社會安定,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。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尚未斷除,有醜陋的一面,醜陋的不必提,美好的要盡力去宣揚,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。你造惡,人家原諒你,一句話不提,你就生慚愧心;你造一點善,別人表揚、稱讚你,這是鼓勵修善。此用心很善、很好。
第三「廣修供養」,一切眾生無論在物質、精神方面有缺乏,我們若有能力,要盡心盡力主動去幫助,不必等人來求,這是布施供養。以菩薩來說,這是布施;而普賢菩薩的布施,則稱為「供養」。因為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,所以是「供養」,這是對一切眾生尊敬到極處。第四「懺除業障」,這是講自己的修行。
「普賢十大願王」裡,每一條都包含圓滿的行門,條條如是,互相含攝。如此念佛,功夫豈有不得力之理?如此念佛,豈有不往生之理?所以佛教導的這些原理、原則,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住,才能真正成就自己,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。
並請馬上下載現場錄音與我們共享心得
感恩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讀書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開示時刻錄音mp3
歡迎下載mp3存檔, 隨時聆聽>
【修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】
佛教導我們,既得人身,要在世間住幾十年,正所謂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。所以,聰明人、有智慧之人懂得積功累德,因為他們明瞭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積功累德應該如何做?這就是「四正勤」的教導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,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三學,修菩薩六度,修普賢十願,將三學、六度、十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、生活行持,就是積功累德。
與「戒定慧」三學相違背的是「貪瞋痴」三毒。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,以定學斷瞋,以慧學斷痴,轉貪瞋痴為戒定慧,這是斷惡修善。「菩薩六度」說得更詳細,以布施斷慳貪,以持戒斷惡業,以忍辱斷瞋恚,以精進斷懈怠,以禪定斷散亂,以智慧斷愚痴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條原則,此人就是菩薩。菩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定與此原則相應。
「普賢十願」是菩薩圓滿的大行,經上講,菩薩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圓成佛道。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;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,皆是普賢行。《華嚴經》上,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為十大綱領,即「普賢十大願王」,這十條是普賢行的總綱領。這十個順序不可顛倒,第一「禮敬諸佛」,是行門的根本。對一切人事物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都要恭敬。經上說: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。」以孝順父母之心孝順一切眾生,以尊敬師長之心尊敬一切眾生,此人即是普賢菩薩,其所修學的就稱為普賢行。這是普賢行的核心,普賢行的根基。
以「禮敬」為基礎,第二修「稱讚如來」。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,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,也是為了社會安定,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。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尚未斷除,有醜陋的一面,醜陋的不必提,美好的要盡力去宣揚,讓一切眾生都能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。你造惡,人家原諒你,一句話不提,你就生慚愧心;你造一點善,別人表揚、稱讚你,這是鼓勵修善。此用心很善、很好。
第三「廣修供養」,一切眾生無論在物質、精神方面有缺乏,我們若有能力,要盡心盡力主動去幫助,不必等人來求,這是布施供養。以菩薩來說,這是布施;而普賢菩薩的布施,則稱為「供養」。因為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,所以是「供養」,這是對一切眾生尊敬到極處。第四「懺除業障」,這是講自己的修行。
「普賢十大願王」裡,每一條都包含圓滿的行門,條條如是,互相含攝。如此念佛,功夫豈有不得力之理?如此念佛,豈有不往生之理?所以佛教導的這些原理、原則,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住,才能真正成就自己,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