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12月 17, 2006
1217感恩法鼓山果建法師蒞臨
另外更精彩照片請移駕到下列網址繼續欣賞
http://hk.pg.photos.yahoo.com/ph/bjschienthai1122/slideshow?.dir=/a980scd&.src=ph
還有現場實況錄音, 請務必下載慢慢聆聽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12171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12172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12173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12174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12175.mp3
www.chienthai.com/reader/12176.mp3
煩惱是自己創造出來的
人習慣煩惱,要大家不煩惱,實在困難。難道要這樣過一輩子嗎?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?有果必有因,有疑必有解。
煩惱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,有時真、有時假。何真?當它發生時;何假?它並不一定會發生。根據一份調查報告,人類的煩惱有百分之九十是不會發生,而是我們所想像出來的。人應看清煩惱,而不是終身被它所困。
首先,不要製造煩惱的因。自己(身、口、意)不去犯錯,就不會惹來煩惱的果,俗話說:「白天不做虧心事,半夜不怕鬼敲門。」
再來,若是擔心它會發生(如死亡、分離…),對此事的罣礙是沒有意義呀!因為,這些事情是正常的現象,如同有人在擔心太陽會出來一樣的可笑。所以,自己要分辨清楚,那些是必然會發生的(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),那些是不一定會發生的(如發生墜機、得到癌症……)。若能明白此道理,您的煩惱就可以減少一大半了。
三者,對已產生的事情。我們應勇敢面對,虛心檢討,反躬自省,而不指責任何人;縱然是因為別人的關係所引起,還是要追究自己沒有智慧。此時,煩惱就會消失,希望便會重新燃起。
最後,煩惱還未來臨時,您是不須要煩惱的。譬如,有位中年病患還有一年的壽命,難道他要天天憂心死亡嗎?日日在意死後老婆改嫁嗎?孩子沒有人照顧嗎?往生後沒人祭拜嗎?其實,他可善盡生命的每一天,去享受這三百六十五天的美好時光。
人類最大的恐懼,就是自己創造出煩惱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煩惱還沒來,我們就在擔心、害怕、不安,憂慮它的降臨,這樣的人生有幸福可言嗎?這樣的生活有品質可說嗎?不是請您不煩惱,而是要看清它。如此就可以漸漸減少煩惱,以至於不再有煩惱!
修行從做人學起
每個人的內在,總有許多的缺點,言行總是有一些過失,觀念難免有所偏差,但這些並非無藥可救;真正的無救,是此人不知己錯、不願認錯、知錯不改、明知故犯。
讓我們把心靜下來探討,為何要修行?難道是要使自己更苦、更執著、更消極、更偏激、更狂妄、更自大、更傲慢、更差勁、更貪婪、更狠毒、更虛偽、更挑撥、更嫉妒、更計較、更現實、更無情、更神經、更愚癡嗎?
或是更不懂孝親尊師、更不懂兄友弟恭、更不懂敦親睦鄰、更不懂待人接物、更不懂應對進退、更不懂恭敬謙卑、更不懂四維八德、更不懂三綱五常、更不懂人倫道德呢?
人之所以為人,就不該有這樣的觀念及態度;若是有此,就無資格當個人!今人談修行,皆是「口頭解脫」、「言說自在」,脾氣毛病一大堆,習氣個性依舊在,簡直自欺欺人,越修越遠。心口不一,是顛倒愚癡;心口如一,是正見智慧。故六祖大師言:「迷人口說,智者心行。」便是這個道理。
修行成就雖然不簡單,但也並非不可能。只要按部就班,老實去做,如實觀察,如理思惟,便可漸入佳境。
人成才可佛成,故修行當從做人學起。那怎樣做呢?當要存好心、做好人、說好話,行好事。
一、如何「存好心」?往好的想、往善的想、往向上想、往利益大眾想、時時這樣想,久了慈悲自然生起,便是好心。
二、如何「做好人」?為人服務、為人犧牲、為人著想;不與人爭、不與人辯、不傷於人,便是好人。
三、如何「說好話」?常說有用的話、鼓勵的話、關懷的話、啟示的話、智慧的話,便是好話。
四、如何「行好事」?用心做好每一件事,不論大事小事、公事私事、己事人事、事事用心,便是好事。
修是「修正觀念」,行是「依法而行」,如此解行並進,知行合一,不落兩邊,才是中道智慧。
愛己傷己
我們最愛的人,莫過於自己;最恨的人,亦是自己。從小到大,所有的人都在做一件事情,那就是「如何滿足自己」!
先從成長的階段談起:
嬰兒時期:尿布濕了,用哭來表示;肚子餓了,亦用哭來告知;身體不舒服,還是用哭來凸顯。當別人不滿足自己的時候,我們就用哭、哭、哭、……直到別人滿足我們為止!
兒童時期:想吃就要吃,想捉就要捉,想丟就要丟,想爬就要爬,不管別人如何,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就是要滿足自己而已。
少年時期:只想玩!玩了一件,再換一件;等一下跟甲玩,又一會兒跟乙玩。從早至晚,整天在玩,永遠不會累的樣子,只為了不斷的滿足自己。
青少年時:對異性充滿好奇,對師長常是敵對。用叛逆來表示不滿,用變壞來使人注意,用自閉來自我逃避,不論用什麼方式或是態度,皆是要別人的關心與注意,用這樣的表現來滿足自己。
青年時期:與同性相互競爭,不合者彼此排斥。尋求刺激,讓自己荒唐;追逐愛情,使自己放逸;充滿理想,要自己向上。不論向下沈淪,還是向上提升,二者都是自我滿足。
中年時期:不是擴大自己的事業,就是偏離自我的人生。涉政治,做投資,搞外遇,鬧新聞,出花招,因為現狀已不能滿足,所以再去創造更大的慾望,來自我滿足。
老年時期:希望兒孫的關心,有老伴的相隨,無病痛的離開人間。回首一生,用自己的事蹟,來自我安慰;用別人的尊重,來自我的肯定。不論如何隱瞞,一生走來,還不是在自我滿足。
每個人都希望別人來配合他、順從他、滿足他,但是別人也跟我們的想法一樣,期盼能樣樣獲得滿足。這樣的妄想,終不能實現,所以彼此開始敵對,雙方產生了仇恨。最後演變成,人與人,相互抱怨;國與國,相互攻擊。
智者本身能少欲知足,也能給予別人適當的需要。但是大眾不能自足(
因不悟本心,不知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一切。)
故常要別人來滿足內心的種種欲求,其結果將是苦不堪言,而成為慾望的奴隸啊!不知您,是否已察覺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