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0月 18, 2006

 

1015讀書會文章

平安幸福之道──守志、守心、守德、守戒

台灣近數十年來的繁榮與安定,都是人人勤奮打拚所得;生活在福地之上,不但要惜
福,也要負起社會責任──志為傳播,要「守護慧命」,視社會祥和、人心健康為己
任;先建立起自我的品格,闡揚人性光明面、傳播倫理道德;不隨流俗、明辨是
非,在紛亂的社會,為人心指引出一條明路。

醫療治病,傳播治心。媒體以智導善,能夠形成一股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的力量;反
之,若是報導方向偏差,甚至加以渲染,會激化社會的不安。

人心瞋火一起,意氣用事,會造惡作亂,帶來災難。因此要社會平安,首要之務是人
人調正心念。

《法句經》云:「諸惡莫做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學佛其實很簡
單,就是「自淨其意,防非止惡」──心靈時時刻刻保持乾淨,沒有污染和煩惱;且能
打開心胸,於己「知足」、對人「無爭」,人與人之間以善念、善行互動,日子自然
平安自在。

「自淨其意」最重要的,就是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。一旦覺察內心起了惡念,要
馬上止息,避免被牽引;守「戒」、善盡做人的本分,人生就能有「定」,有
「慧」,而能明辨是非,不受外境轉動而聞聲起舞。

古人說:「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,非澹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」,意思是靜心
才能反省、節儉,才能培養品德;淡泊名利才能致力於自我志向;心寧靜才能看得
遠、想得深。環保志工們把握光陰,不讓是是非非困擾自心,在人生舞台上是最
美、最善的主角!

世間多苦難。貧窮苦,富有的人何嘗不苦?儘管不愁生活,但總感覺人生不夠完
美,不滿足的心患得患失,就會憂鬱、就會煩惱,甚至怨嘆。所以,人生之苦,苦在
心靈;要拔除這分苦,也要靠自我的力量。珍惜自己所擁有,常想如何付出、有什麼
可以付出,心靈最是富有。

即使曾經遭遇挫折,若能把「怨嘆」轉為「感恩」,守志奉道,必能走出一條康莊大
道。人生苦在哪裏?怨在哪裏?時時知足、照顧好心地,選擇正確的道路行走,對的
事認真去做,遠離不對的事,就能轉苦為福。

心靈單純、見解正確,能夠放下身段,以耐心、愛心付出,時時刻刻淨化自心,心地
不受煩惱污染,這樣的人生最自在。只要人人回歸寧靜的心,惜福愛物、疼惜大
地,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不安與污染;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紛擾糾纏的仇與恨。

慈濟人要守志、守心、守德、守戒,蓄積愛的力量來守護社會;在人與人之間力行感
恩、尊重、愛。現在社會最需要的,就是「愛」的清流;好心、好話、好事,能利益
人群、安定人心。期待清流之愛不斷凝聚,滋潤每一畝心田,使人人平心且和睦。

延年益壽十則

一句箴言:
天下沒有偷懶可得的健康。



二句話 :

對於以往不愉快的事及逆境,不發牢騷,不念舊惡。

對於未來的日子沒有奢望,但求平安幸福。


三養:

保養,營養,修養。


四忘:

忘記年齡,忘記錢財,忘記子孫,忘記煩惱。


五福:

有健康身體謂之福,有興趣讀書謂之福,

有知己好友謂之福,有人惦念你謂之福,

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謂之福。


六喜:

一喜退而不休,二喜兒女獨立,三喜無欲則剛,

四喜問心無愧,五喜好友甚多,六喜心情不老。


七樂:

知足常樂,閒中作樂,自得其樂,及時行樂,

助人為樂,行善是樂,平安最樂。


八點:

嘴巴甜一點,腦筋活一點,脾氣小一點,度量大一點,

心放寬一點,做事多一點,說話輕一點,微笑多一點。


九常:

齒常叩,津常咽,鼻常揉,眼常動,面常搓,

足常磨,腹常旋,肢常伸,肛常提。


健康十則:

少肉多菜,少鹽多醋,少糖多果,少食多嚼,

少衣多浴,少言多做,少欲多施,少憂多眠,

少車多行,少氣多笑。


萬事不離因緣法
「佛所說之法,皆不離因緣法則;宇宙間一切萬事萬物皆不可違此原理,而單獨存在。人不離天地,若無天地何能生存;人不離父母,若無雙親何能誕生;人不離萬物,若無萬物何能生活;人不離群眾,若無眾生何能成事;人不離紅塵,若無世間何能成就;人不離自性,若無佛性何能成佛。」和尚說完,便問無生知否?

無生不改讀書人的口吻,而說:「如世間的一切皆不離,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種種條件的組合,難怪古人常說:『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』若三者皆能配合,一定事半功倍;若只得其一,則事倍功半。以三國為例,曹操挾天子令諸候,得天時;孫權居東吳之形勢,得地利;劉備有孔明、關、張之士,得人和。因各得其利,故三分天下。誰能具足三者條件,必可統一天下。」說完後,不好意思的問老和尚:「我舉世間法來說明,不知恰當否?」

和尚微笑的說:「佛法不壞世間法。更何況,理不礙事,事不礙理,理事是一,怎有障礙之疑呢?古人有云:「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」。若欲以人力而逐天時,此是謀事,乃未必能成事。昔孔明欲亡仲達於葫蘆谷,因大雨而未能成功,雖有人力之用、地利之勢,仍受制於天候。此為三者,最佳的證明啊!」聽老和尚這樣的說,無生有點得意。孰不知,才剛要開始而已。

和尚先念一段經文,再加以解釋:「一時,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『一時』者,說此經的時機,已經因緣成熟了。說法者,對象不同,故講法有差;程度不同,故深淺有別;喜好不一,故說法不定。其他事項也是如此,飯未煮熟,鍋蓋不可先掀;客人未至,麵條不可先下。

『佛』者,覺也。外覺,觀諸法空;內覺,知心空寂。觀世間所有,諸法緣起性空,身、心、世界,何者不是如此!故外不見人非,只見己過;內不著五欲,不染六塵。若如實修行,便有成佛之日。

『在舍衛國』,在波斯匿王所在之國。『祇樹給孤獨園』,為祇陀太子及孤獨長者,共同供養佛陀,以作說法之講堂,精進用功之精舍。出家應以說法為本,在家要以護持為重。

『與大比丘眾』,去惡修善,名小比丘;善惡俱遣,為大比丘。佛說: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”是最起碼的修行,故行者當從此下手。但依究竟來觀,自性非善非惡,故還要俱遣善惡,才可“自淨其意”,不落兩邊。

佛其常隨眾的弟子共有一『千二百五十人』皆是大阿羅漢,同『俱』此法會中。」……(待續)

Comments: 張貼留言



<< Home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