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7月 19, 2006

 

0716 清涼菩提(一)

湄南河畔護生讀書會 清涼菩提(一) 2006/07/16(週日)
未來的是妄想,過去的是雜念。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,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。

正覺
◎ 健時,常作病想,可以保生;富時,常作貧想,可以守家;少時,常作老想,可以力學;活
時,常作死想,可以近道。
◎ 有德即有福,無瞋即無禍;心寬壽自延,量大智自裕。
◎ 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,布施的人有福,行善的人快樂,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
悅。
◎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所結合的心。
◎ 信佛必須學佛,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。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,只有成全眾生的悲
願。
◎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,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。
◎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,學佛是生命的解脫,學佛是福慧的圓滿。
◎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,便是放下一切,包容一切。能夠放下是智慧,能夠包容是慈悲。
◎ 往好處想的人,快樂滿懷;往悲觀看的人,痛苦不已。
◎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;用智慧茬B理自己的事。
◎ 所謂「放下」,並不是沒有自己,而是指沒有對抗心,沒有捨不得之心。
◎ 佛法的價值觀,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,人類應互助互容,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
寂靜,及貪瞋痴的止息。
◎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「放下」,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「提起」。
◎ 看破是大學問,放下乃是功夫,能徹底的看破放下,成佛可期。
◎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,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;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,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。
◎ 自求解脫是慧業,助他解脫是福業,福慧雙修是菩薩道。
◎ 成佛道的要件是「柔軟心」。柔軟心就是無恨心、慈悲心、吃虧的心、處處忍耐的心、知足
的心、不執著的心。
◎ 修行重點是:改革你的內在世界,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、更謙卑、更有智慧。
◎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欲,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。
◎ 生死解脫,不是今生不死,不是未來永生,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,於今生的苦迫中得自
在。
◎ 佛法的入門是: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。」從哪裡下手?「布施」。
◎ 布施是放下,這是修功德;忍辱是成就功德,功德就不會喪失。
◎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,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。
◎ 你的心念佛時,就是向著極樂世界;心想財色名食睡,就是朝地獄鑽。

湄南河畔護生讀書會 清涼菩提(一) 2006/07/16(週日)
修行
◎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,憎恨是最壞的執著,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,愛欲是最難
過的河流。
◎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,修定是學佛的心。
◎ 唯有無限的付出,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。
◎ 一切惡念不令生,處處忍讓,處處學吃虧,當作還債想。
◎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,心裡有雜念即不恭敬。
◎ 講經說法、傳播真理、轉移社會風氣,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。
◎ 養生之道,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為本,從清心寡欲入手。
◎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,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,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。
◎ 家庭為煩惱之根本,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,才算真正出家。
◎ 有病才知生死苦,才會一心求解脫。《寶王三昧論》云:「念身不求無病,身無病則貪欲易
生。」
◎ 如果自己是對的,別人硬說你不對,也要向他懺悔,修行就是要修忍辱!
◎ 君子以良心為鏡,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,聖人以本性為鏡。
◎ 玄奘法師說:「凡僧雖不能降福,但修福須敬凡僧。」修行人應學唐太宗──「雖見小沙
彌,猶如敬佛。」
◎ 學佛不守戒,莫談了生死。能夠守戒,才能得到佛法上的「清涼」
◎ 慈舟大師云:「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,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,那就是魔子魔
孫。」一番提醒,一番用心。
◎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,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。不見有過,故其過山積;不見有德,故其德天
高。
◎ 印光祖師說:「想要學佛祖了生死,須從慚愧、懺悔、止惡、修善而來。」慚愧、懺悔的力
量,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瞋癡掃蕩無餘,進而實踐止惡、修善。
◎ 有願無求,就自在!
◎ 人在愛欲之中,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。
◎ 菩薩行裡,最重要的課題是布施、忍辱。布施是放下、是捨。不肯放下、不肯捨,就不能
忍。真正能放下、能捨,自然就能忍。
◎ 佛言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故佛陀教導我們要「遠離眾惡」。
◎ 順境不動歡喜心,逆境不動瞋恚心,才能看到諸法實相。
◎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瞋恚,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。

Comments: 張貼留言



<< Home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